娃的這些病不好好治,當心以后變成“精神病”!
“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這句出自12歲弒母男孩的話,著實讓屏幕前的“老母親們”心頭一緊。含辛茹苦地把娃養大,光“膘肥體壯”可不夠,精神心理健康也很重要??!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串兒跟娃們精神健康有關的研究。
一來自丹麥的精神病預警——癲癇篇
熱性驚厥(febrileseizures),由于一些原因導致體溫升高超過38度時發生的驚厥,表現為四肢抽搐、翻白眼等。它是兒童時期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也是驚厥最常見的原因,患病率在3%~5%。
雖然是常見神經系統疾病,但可不代表孩子平時抽抽(由于發熱引起的驚厥或癲癇)沒關系。
丹麥舉一國之力告訴你:小孩兒熱性驚厥或癲癇,會讓TA從小一直到青春期、成年早期都容易得精!神!?。?!
研究發表在TheLancetChild&AdolescentHealth
已有研究表明,小兒癲癇發作與兒童時期精神疾病有關。那長大后呢?還有關系嗎?
懷揣著這個疑問,丹麥科學家們研究了1978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期間,在丹麥出生的129萬多個孩子,每個人平均隨訪11.6年,結束時這些孩子們的平均年齡是21歲。
其中43148人曾經高熱抽過,10355人患有癲癇,1696人兩件事都有。
而在總人數中,83735人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被鑒定出至少患有“藥物濫用障礙、精神分裂癥、情緒障礙、焦慮、人格障礙”這五種精神疾病中的一種。
那么高熱抽搐和癲癇與精神疾病有啥關系?
高熱抽搐使得罹患其中任何一種精神疾病的風險增加了1.12倍;
癲癇使這一風險增加了1.34倍;
不幸既高熱抽搐又癲癇的孩子,這一風險高達1.5倍。
在孩子從小到大的各種大病小災中,小時候的癲癇病史與精神疾病風險關系密切。而這五種精神疾病中,關系最密切的是精神分裂癥,其次是焦慮及情感障礙。
男孩兒和女孩兒在其中倒沒有顯示出什么性別差異,但精神疾病風險會隨著熱性驚厥入院次數的增加和兒童癲癇的后期發作而增加。
不但如此,兒童時期有過抽搐病史的人,再攝入酒精后引發的精神疾病風險比吸食大麻之后的風險還高。為什么呢?研究人員暫時還不知道。
而在對發病年齡的分析中,科學家們注意到癲癇和精神疾病間的關系似乎在癲癇發作后期變得更強,即在7~9歲癲癇發病的孩子們中發現精神疾病的風險最高。
但由于大量證據表明癲癇與精神障礙是雙向的關系:癲癇可能導致精神疾??;精神疾病也可能導致癲癇。所以,在這個年齡組中,一些癲癇的孩子可能在癲癇發作之前就存在沒有經醫生確診的精神疾病,因為不能排除這種雙向影響,暫時不能下定論。
看來關注孩子精神健康,得從關注他們的抽抽開始!
丹麥急急拉住我:“且慢,還沒完!”
二來自丹麥的精神病預警——感染篇
還拿感染不當回事?還在亂吃抗生素?
丹麥再舉一國之力告訴你:小心變成精!神!?。?!
研究發表在JAMAPsychiatry
以往對成年人的研究表明,嚴重的感染會導致精神障礙的風險增加。那孩子呢?孩子感染了以后對未來的精神健康會有持續性的影響嗎?
好奇的丹麥研究人員又調查了1995年至2012年間在丹麥出生的100多萬人。
結果顯示
■需要住院的嚴重感染會使需要進醫院解決的精神疾病風險增加84%,還導致使用精神疾病相關藥物的風險增加42%。
“哦,嚴重感染是吧!那我們家娃兒沒得過,不用看了~”
丹麥:且慢……
■吃抗感染藥的那種不怎么嚴重的感染,也會使“需要住院的精神疾病”的患病風險增加40%,使“服用精神疾病藥”的風險增加22%;
不但如此,科學家們還指出“抗生素”的使用是與精神疾病風險增加最相關的抗感染藥物。
他們還順便總結了上文提到的“精神疾病風險增加”都是哪幾種精神疾?。?/p>
從目前的表中來看,精神分裂癥譜系障礙、強迫癥、人格和行為障礙、精神發育遲滯、自閉癥譜系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對立違抗障礙和行為障礙、抽動障礙,與感染和使用抗生素的風險相關性最高。
其中,由于感染導致的風險最高的精神疾病是:精神發育遲滯;由于使用抗感染藥物導致的風險最高的精神疾病是:抽動障礙。
為了確認結果的準確性,研究人員還把不是獨生子女的患者和他們的兄弟姐妹對比了一下。
結果:由于感染住院治療使精神疾病風險增加了1.21倍、精神藥物治療的風險增加了1.17倍;而使用抗感染藥物治療使精神疾病風險增加1.16倍,但對精神藥物的使用倒沒啥影響。
科學家表示:
出現這種情況,佐證了之前研究中所談的“感染因子可以穿過血腦屏障,意味著即使外周感染也可能改變中樞神經系統”。
而且有文獻報道,抗感染因子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群,并導致腸道微生物群受到干擾,可能會伺機改變大腦,從而導致精神障礙風險增加。
所以孩子感染的時候,一定要引起重視,并且不能濫用抗生素!
三沒有精神疾病,但孩子壓力大怎么整?
我們以為小孩子家家每天除了吃和玩,沒什么煩惱。其實錯了!
在美國,每年大約有五分之一的兒童受到精神疾病的影響,造成每年約2470億美元的財政支出。其中,近80%的需要治療的孩子并沒有得到治療。
若問我們的孩子健康狀況如何?大概很多老母親、老父親會斬釘截鐵地說:
“我家娃兒當然沒有精神病,不過壓力確實大!怎么辦?”
丹麥:這個我不管……
美國:沒事兒,我來管。
研究發表在JournalofClinicalChild&AdolescentPsychology
最近美國一項研究評估了在緊張的任務之后,短暫的、非結構化的(摸摸、抱抱)與狗狗進行互動,對兒童的情感,焦慮和喚醒的影響。
相對于不進行安撫、只是等待,或接受來自舒緩物體的觸覺刺激(比如抱個娃娃啥的),與狗狗的互動增加了對兒童的積極影響,并減少了他們的焦慮心理。
不過其中的機制,研究人員還不清楚,需要進一步研究。
養孩子還真是個操心事兒。
抽兩下吧,容易得精神疾病。感染的話,不吃藥,比較容易得精神疾??;吃藥抗感染,更容易得精神疾??;一不小心感染嚴重了,住進醫院,最容易得精神疾?。ㄔ斠娗拔?,不要曲解哦~)。
為了不得精神疾病,還得考慮再養個毛孩子(狗狗)。
養個孩子都要暴走了,又要當鏟屎官,父母真是不好當??!
聲明:文章來自樂魚最新官網[www.kgislmetropolis.com],轉載請注明出處!